怎么可能是我的错?都是别人惹的祸

01
自我服务偏见


心理学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和外在的因素。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往往不会认为是自己不努力的结果,而是觉得题出的太难了,或是因为监考老师在考场讲话影响了你的作答。



二、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好。比如多数成年人会认为自己对父母的赡养所付出的要比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多;或者在小组中,觉得自己要比其他成员付出的多。



三、盲目的乐观主义。比如新人在领取结婚证时,都会认为自己将来离婚的可能性是零。



四、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比如当我们在微博上支持某个观点时,我们会以为其他人也支持同样的观点。如果我们撒了谎,我们也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是不诚实的。这种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的现象,叫做虚假普遍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



而如果我们在某件事情上表现出了较高的智力和品德时,我们则会低估它们的普遍性,这种现象叫做“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



02
理论解释


目前,对该偏向的理论解释并未达成统一的结论,争论主要集中在其产生是由认知驱动或动机驱动,抑或两者兼有。



 自我服务偏向的认知性解释 



早期研究者使用不完整信息加工策略来解释不平衡归因(Miller&Ross,1975),认为人们在归因时通常会对现有事实进行衡量并探索更有竞争力的解释。



但是,审视证据的过程往往会导致在归因中出现客观性错觉(illusion of objectivity),而做不到真正的客观。



相反,不去审视对结果的所有可能的解释,而接受大脑中想到的第一个逻辑解释更令人满意,并且需要付出的努力最少(Shepperd et al.,2008)。



该解释强调把对信息加工的不同通道作为自我服务偏向的主要原因,认为个体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向是因为可获得信息的注意受到了限制,不能认识到现有信息的不完整性,而非个体有目的地保护或提升自己。也就是说自我服务偏向是不完整注意的结果,而非动机的结果。



 自我服务偏向的动机性解释 



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是指维持或提升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动机。作为肯定自我的驱力、维持自尊的途径、寻求自我评价的动机,它的核心假定在于人们有一种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刘肖岑,王立花,2006)。



根据自我增强的解释,人们会对重要的结果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向。当人们认为自己是引起满意结果的原因时,会增强自我价值感,而认为自己是引起不满意结果的原因时,自我价值感降低。



因此人们使用自我服务偏向的目的是提高自我价值。一些研究提供的证据与自我增强的解释一致。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当强调测验任务非常重要时,被试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服务偏向。



再比如,西方人认为认同和自尊与个体的成绩紧密相关(Marsh&Young,1997)。对于这些来自西方文化的个体,成功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增加,而失败意味着自我价值的降低 (Heine&Hamamura,2007)。



因此,他们出于肯定自我、维持自尊、避免消极反馈、寻求积极自我认识的需要将满意的成绩归因于自我,而将不满意的成绩归因于外界。



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self presentation)动机是指人们试图向别人传递有关自己或自己形象信息的动机(Baumeister,1998)。



而印象管理通过控制或管理这种信息来影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使自己在他人心中留有好的印象,并得到好的评价和对待。







为此,人们通常会呈现与自己理想形象相符的信息,而隐藏与其不符的信息(金瑾,林为,高尚仁,2008)。出于这种自我形象保护动机,人们更多时候是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他人(Fast&Tiedens,2010)。因为他们需要成功的荣誉而非失败的责任去影响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所以,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通过自我服务偏向传递给他人一种良好的形象是一个巧妙的印象管理方法。



尽管接受成功的荣誉可能提高个体形象,但是,过分承认对成功的贡献会给人吹嘘的印象,导致他人的不喜欢。因此,来自东方文化的个体,在当众做出归因时比私下归因表现出更少的自我服务偏向 (Shepperd et al.,2008)。



但是,把自我服务偏向的认知性解释和动机性解释对立起来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动机性原因和认知性原因是相互交织的。



例如,儿童的自我服务偏向强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的维持自我价值的需要,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积极性偏向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认知的发展——从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或分辨愿望和现实的能力发展到逐渐增长的对实际情况的考虑以及符合成人使用的信息加工规则的认知加工方式。



另外,认知和动机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的。例如,非自我服务偏向加工与前额皮质中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的神经激活增强有关,这与进行非自我服务归因需要增强的认知控制相一致。



这表明通过自我控制可以减弱或加重自我增强倾向(Fischer, Greitemeyer, & Frey2007)。因此,单纯从认知角度或动机角度来解释自我服务偏向都是不全面的。



无论导致“自我服务偏见”的原因是什么,当我们在为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寻找原因的时候,都应该理性审视一下,真正导致胜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尽量克服和避免自我服务偏差,如此更有利于我们的进步与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874.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