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外狂徒到憨憨奶爸,他经历了什么

一个自诩为全世界最让人胆战心惊的超级坏蛋,始终认为没有人可以阻挡他成为盖世神偷的邪恶脚步——不想排队便将前面的顾客都用冷冻枪冻住、停车时恶趣味地把整条街的车都撞开、从小渴望登月便决定将月亮偷来归为己有。


为了实现他邪恶的“盗月计划”,他虚情假意地领养了三个孤儿,最后却为了这三个女孩将已然偷到手的月亮拱手相让 —— 这就是经典动画电影《神偷奶爸》的情节。


从无恶不作的反派到可可爱爱的奶爸,他做出了越来越多的亲社会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孩子而改变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以影片为例:


格鲁会答应女孩们的请求,去看她们的芭蕾舞演出;会顺应她们的需要为他们讲幼稚的睡前故事、给她们晚安吻;也会实现女孩们的愿望带她们去游乐园、帮助女孩赢得她心爱的游戏奖品。


主人做的这些事都是亲社会行为,与一开始他以制造他人的不幸来获得快乐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毫无帮助他人的意识,到为社会、为他人做好事,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亲社会行为的多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将亲社会行为模式按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的阶段、以及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


1.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


在影片中,当女孩穿着芭蕾舞裙旋转着走到他面前希望他来看她们的演出、当女孩闪着满是纯真的眼眸期盼他讲些睡前故事、当女孩们每天叽叽喳喳地围绕在他的身边,明晰地告诉格鲁她们的需要。


这样的行为加强了这个超级坏蛋对于他人需要的感知,使格鲁注意到了女孩们的诉求,而这也成为了他亲社会行为的开端。



2.确定亲社会行为意图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艾森伯格又将其分为「非紧急情况下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和「紧急情况下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


  • 非紧急情况下助人意图的确定:


在艾森伯格的理论中,在非紧急情况下人们的助人意图更易受理性因素的影响,助人者会在分析个人利益和他人需要受助的原因后做出是否助人的决策。


  • 紧急情况下助人意图的确定:


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时间紧迫,助人者无法全面地衡量个人得失,从而更容易受情感因素影响。


影片中格鲁从为了月亮放弃女孩们,到最后又为了女孩们放弃了月亮这一转变很好地解释了两种情况带来的差异:


在“盗月计划”万事俱备之时,格鲁去看女孩们的演出的代价便是放弃月亮抵达最佳位置这一时机,于是在非紧急情况下,出于理智的利益考量,格鲁放弃了“去看女孩们的表演”这一亲社会行为意图。


但在之后女孩们被抓走时,格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对方用月亮换回女孩们的要求,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在朝夕相处中格鲁对女孩们产生的感情使他最终放弃了月亮而选择了女孩们。



3.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


仅仅因为个体具有助人意图,并不意味着他实际上将作出亲社会行为,助人意图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并非完全相关,亲社会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会影响人们最后的决策,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出这些亲社会行为时,人们才会将他们的亲社会意图付诸实践。


再比如:将亲社会意图付诸实践这一过程有时需要一定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情况发生了变化,例如在帮助他人时,助人者可能突然发现:哦嚯!现在那位等待帮助的人已经解决了问题,不再需要我的帮助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些亲社会行为意图将不再被付诸实践。



从注意到意图再到最后的实施,整部影片中格鲁完整出现的亲社会行为越来越多,是什么让格鲁产生了这些亲社会行为呢?只是几个小孩儿真的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吗?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儿童对成人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在现实中也有很多例子。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在街道上有很多儿童时,这条街道上的人们比儿童较少的街道上的人们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也就是会更多地参与研究者们发起的捐款。


在实验中,研究者们身着带有慈善机构标识的衣服,在一条人流量较高的步行购物街上对一项与儿童无关的事业捐赠进行招募。


由于该地区的学校大约在下午的3:30左右放学,所以研究者们将实验的时间选在了下午的3:00-5:00来更好的研究街道上儿童数量的多少对成人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研究者们记录了街道上每两分钟出现的儿童和成人的数量,用以衡量街道上儿童数量的多少。除此之外,他们还记录了实验时的天气、时间、捐赠者的性别以及捐赠者是否有儿童陪伴等相关因素。


最后发现,当街道上有更多的儿童时人们更有可能捐款,这种联系并不取决于当天的天气如何,捐赠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或者是否有孩子陪伴。


儿童确实使成人表现出了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为何影响成人的亲社会行为?


“人之初,性本善”


儿童通常被视为比其他群体更天真烂漫的群体,这使儿童更能激发成年人的同理心并唤起人们自身真善美的一面。这使人们容易关注到他人的需要,并产生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意图。



“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


在人们的认知中,儿童往往对成年人充满了孺慕和向往之情,这一认知激励着成年人成为孩子们的良好榜样,从而增加他们帮助他人、亲近社会的行为,拥有更广泛的亲社会行为动机。


“你好弱啊,那我只好罩着你了”


儿童往往被认为是相对缺乏能力的弱势群体,这可能会激发成年人对于弱势群体的怜爱之心,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这整个过程,就像影片结尾中,“超级大坏蛋”格鲁讲出的,那个温馨的隐喻故事:


一只巨大的独角兽,强壮而自由,怡然自得乐陶陶。

然后三只小猫咪来了。

她们让他欢笑不已,也让他伤心落泪。

他从来就不该道别。

现在他明白了,他与三只小猫咪永远也不能分离了。

而这也改变了他的心灵。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这种强大的温柔。


投票:面对儿童时,你通常会有哪些表现?(单选)


1.整个人会不自觉地变幼稚,并且用低幼的语言和他们说话话~

2.情不自禁会想要保护他们,从而表现得更可靠和成熟(虽然私下是嘤嘤怪)

3.觉得很有趣,会想要逗他们玩(虽然可能会把他们逗哭)

4.不太喜欢儿童,会选择避而远之(特别是对于熊孩子)

5.其他,欢迎留言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801.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