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人格不成长,逃到哪里都是牢狱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但自己的性格究竟是怎样,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事实上,一个人现有的一切,都取决于对自己的已知,也就是对自己真正了解多少,世界上最难了解的那个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过得憋屈,不痛快、感到痛苦,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还不够了解。


  • 因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总是被生活推着走;

  • 因为不知道自己内在运作模式,所以总是重复旧模式;

  • 因为不知道哪些性格特点阻碍了自己,所以一直死磕下去,最终还是一成不变……


也许你在现实生活中会看到这样的人:总是在感情上一次次地失败,然后抱怨没有遇到对的人,接着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一段新的恋情中去,总是觉得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因此在跳槽,找新的工作的路上,总是不满意同事之间的关系……


这些人看似都是自己主动的地选择,并且在努力地掌控命运,比如通过换人,换工作,但是遗憾的是, 即使换来换去,最终还是不满意,以至于最后都有点怀疑人生。


有句话说:不会游泳的人换再多的游泳池都没用。其实他们不清楚,假如自己的人格没有得到成长,不去觉察自己,不去更深层次地看到自己,无论逃到哪里,或者换多少人,都没有用。


看似你是在逃避外界,实则是在逃避自我!

 

我的一位来访者,小C,她最大的困扰就是每段恋情都不长久,最长的只有刚好一年。其余的都是半年,要么两三个月就分手了。


她说每次都是很认真的去谈,但就是不知道为何,最后总是被分手。她对男友很用心,也特别真心,甚至处处为男生着想,但是唯独有一点她习惯一遍遍地问男友:你到底爱不爱我?如果真的爱我就证明给我看。

  

为什么?小C的每段感情都不长久?


我相信有人已经看到答案了,出在她总是不停地一遍遍确认男友爱不爱她,她的依恋类型就是属于痴迷型依恋类型。


我们成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四种依恋类型的,分别是:


1. 安全型依恋


这种类型会在关系中适度地依赖伴侣,也尊重彼此的独立性,他们不会过分地担心会失去对方,也不惧怕向对方做出承诺。他们很愿意跟自己的伴侣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且也能够及时地回应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跟这类型的人谈恋爱,你会觉得很舒服。


2. 恐惧型依恋


这类型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总是害怕被抛弃,但是在感受到焦虑不安的时候,又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3. 疏离型依恋


这种人通常既不向伴侣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希望伴侣对自己产生情感的依赖,或者向自己寻求安慰。他们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关心彼此关系的进展,更不担心被抛弃,这种依恋类型的人,总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4. 痴迷型的依恋


这类人总是出现情感上的饥渴对依赖和承诺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需要在关系中反复确认对方是不是爱着自己,甚至天天追着男友问:你是不是真的爱我?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常常过度担心自己会失去对方,因此总要天天追着对方确定。就如上面说到的小c,就是典型的痴迷型依恋的人。

 


造成痴迷型依恋人格通常有以下原因:原生家庭严重缺爱,因此成长中特别缺乏安全感。小C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


痴迷型依恋的人,她们的原生家庭往往父母感情不合,甚至是在单亲离异家庭中长大,经济上也相对较为匮乏,导致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精神世界较为贫瘠,因此内心很自卑,非常害怕被抛弃。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们就非常的需要稳定的亲密关系来“拯救”那个内心世界不完整的自己,他们的自体是比较虚弱的,甚至有的是支离破碎,因此她们会对亲密关系有很强依赖性,渴望对方既要能扮演父母的角色,无条件爱自己,又要扮演恋人,或者其他的角色,来保证自己正常的社会属性。


所以亲密关系对于她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爱情,更是支撑自己自体的一部分。


所以,小C特别在意男友爱不爱她,总是要确定。当然对方就受不了这样,就只有离开了。


阿德勒说:幸运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要拿一生来治愈


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这种总是害怕对方不爱自己的模式,就是小C给自己建造的一座心灵监狱。无论跟谁谈恋爱,她都要不断地进行确定。



那么痴迷型的人格监狱,是如何炼成的?


人格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人格,是人的性格和气质的总和。如果用打比喻的方式:把人比喻是一台精密仪器的话,人格就是这台机器的芯片,它决定了这个人如何思考、表达、如何行动,并且运用哪种防御机制等等。

 

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早在一个人的婴儿期就已经形成了。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形成过程,请看以下的情境体验。

 

假如,你现在是一个一两个月大的婴儿,此刻正在躺在小床上午睡。这时候,天空突然打雷,把你吓醒,醒来之后 你很害怕,接着就哇哇大哭起来,你在用哭声表达你的情感需求:我很害怕,妈妈你在哪?赶快过来抱我。

 

可是你的母亲正在忙别的事,听到你的哭声,她有点生气,甚至愤怒,她跑过来不是直接抱起你安抚,而是指责你:“才刚睡下就醒来哭,我什么事都干不了,真是烦人!你就不能让我省心一点吗?”

 

你从母亲的情绪中,感受到了她对你的指责和愤怒,于是,由于很小的你没有分辨能力,那么你很可能想到的是:可能都是我不好,是我不可爱,所以让妈妈如此生气了。同时在你内心深处,你觉得在你下一次感到恐惧的时候,妈妈很可能因为愤怒就不来抱你了……


至此,可能你的“痴迷型”核心人格就形成了,与之相伴的,可能是“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爱”等等子人格。

 

就这样,你的依恋类型,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时时刻刻掌控着你,换句话说,如果这种依恋类型的人格不去有意识地改变和成长,你可能终生都要活在它的囚笼里。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


一. 学会将当下的感受与童年剥离


说实话,想让自己的人格获得改变和成长,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


但艰难,不是说不可能。只要你内心真正渴望改变,并且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和自省能力,人格是可以得到改变和成长的。


无论你是哪种依恋类型,你最需要学会做地一件事,就是将童年的感受与当下的处境进行剥离,也就是分得清楚哪些是以前的事,哪些是当下的事。

 

二. 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感受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感受,其实都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某个人或者某件事触发出的情绪,另外一部分则是由这个情绪所捆绑的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把当下发生的情境和儿时的情绪体验混合在一起了。比如童年的时候我的母亲是很凶的,所以小的时候特别怕她,结婚之后遇到老公,他的嗓门也是很大的那种,所以很多时候,我一听到他那么大嗓门跟我说话,我就特别生气和害怕。



如果当你有了觉察你就会知道,我的这个愤怒和害怕其实也包含了过去我对母亲的愤怒和害怕,我的这些情绪按钮在遇到相同场景的时候被重新激活了。


但我觉察到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这是我童年的相似的场景,和压在心底的愤怒被激活了,当下是当下,我的老公也不是我当年的母亲。当我能这样觉察到的时候,我的愤怒情绪就减轻了。


三. 当情绪来了的时候,学会自我对话


当你很愤怒或者很害怕的时候,试着学会问自己:“我到底为何愤怒?我又在害怕什么?我害怕的东西除了是此刻存在的?还是有来自童年创伤? 如果是童年的创伤,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去处理好这个未完成的事件?


当你学会进行这样的自我对话的时候,实际上你的自我已经开始跟童年进行分离,如果你能够继续在情绪和认知上告别对童年的移情,并且试着去疗愈童年的创伤,选择直面当下,站立不逃,那么你就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对人格的逆袭,它也许再也无法成为囚禁你的监狱。

 

写在最后,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带来的伤,不是有句话说,最亲的人往往伤害我们最深吗?


但记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足够坚持和勇敢,你终将能够打破人格的牢笼,拥有更加自由、绽放的人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794.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