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聪明的人,从不掩饰自己的愤怒

《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王满银将陌生女人带回家,对妻子说:家里只有一张床,让她和咱一起睡吧!妻子竟答应了……


这一刻,王满银的妻子兰花虽然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既然丈夫提出来了,而且家里确实没有多余的地方,她也只好宽慰自己说:“反正一家人都在,也不会有什么事。”


这种情形,我们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家人不通知你,就随便把朋友带到家里吃饭,喝酒,你知道当场发火不好,于是忍着招待朋友,但事后却越想越气;


过年时不太愿意去对方家里,因为有个讨厌的亲戚,但是不过去又会被人说闲话,只好硬着头皮过去,但一看到讨厌的人,又觉得心里不舒服;


因为教育孩子意见不同,老是和老人发生冲突,但是另一半看见了也不会帮你说话,反而叫你多担待。于是,你总是越想越气,每次看到老人带孩子都要生闷气……


你生气,但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而不好当场发作,只好闷在心里,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变成埋藏心里的炸弹,只要有引子,就会严重爆发。


为什么,在大部分情况里,我们生气时,都不愿意明说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这本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我们的社会中,愤怒的表现普遍不被接受,多数人在小时候都学到要不计代价“控制”情绪,社会鼓励我们以和为贵,压抑自己的感受,我们把愤怒的情绪和失控、暴力、罪恶等联想到一起。


把愤怒隐藏起来,难道就真的可以消化掉吗?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年人,都有两副面孔,一副温文尔雅,一副歇斯底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了将温文尔雅的一面留给外人,而把歇斯底里的一面留给了自己和最亲近的人。

为什么我们都会变成如此“表里不一”的人呢?


《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中用“被动攻击”来阐述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


被动攻击又称消极抵抗,或隐形攻击,是以看似没有敌意的方式来表达愤怒的一种手段。


《平凡的世界》里的水花,看见丈夫不打招呼就带回一个陌生女人,还要睡在一起。身为老婆的她,生气吗?当然气,但她心想:反正一家人都在,也不会有什么事。


但我想,水花这一晚上,肯定是睡不着的。换作任何一个爱丈夫的女人,都睡不着。


这种明明生气却只好忍着的样子,只是为了让丈夫不生气,让别人看来自己很大度。


看似没有情绪,实则背地里却把所有的愤怒都交给了自己。


嘴上说着没事,其实心里很有事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口头上说好,结果却反其道而行之来吐露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们在隔绝负面感受的时候,同时也削弱了自己体会正面感受的能力。因为太过于隐忍,我们可能会错过其他非常美好的情绪,最终我们变得和自己的感受很疏离,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么。


2020年的春节,本来按照一边过一次年的惯例,应该是去我娘家过的,但是因为疫情,我们没过去。


2021年的春节,我提起今年应该去我娘家过了。但我老公说,今年婆婆已经都准备好了年夜饭,还是就在这边过吧,我婆婆也在一边附和。迫于无奈,我只好答应了,也无法再说出拒绝的话。


虽然确实是在婆家过的年,但是我的心情依然不太好,因为打破了惯例,而我又无法断然拒绝,所以觉得心里特别郁闷。


安德烈娅·勃兰特在《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中说道:


典型的被动攻击者心里不愿意,嘴巴上却说好,他们把自己的愤怒深深隐藏了起来。


如此看来,我也是一位典型的被动攻击者。


你是典型的被动攻击者吗?


在我们的文化中,“以和为贵”的重要尤其受到过份强调,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跟谁相处都要和和气气,不管是对谁。


选择被动攻击的人得出“发脾气就没人喜欢你”的结论,而由于我们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其中,就会迫切渴望被喜欢、被接纳。


就好像我们会为了大众审美,而变得白幼瘦;为了合群,便教自己要外向、为了讨爸妈的欢心,于是变成爸妈口中的乖孩子;为了维持家庭和谐,便对一些小事隐而不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害怕对身边的人生气,因为我们不希望身边的人,因为我们“爱愤怒”而离我们而去。那样,我们的“社会认同感”便会降低。


《请回答1988》里,奶奶去世后,德善有一句独白:


“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忙着大人的事。 只是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大人们也会疼。”


愤怒这种情绪,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但愤怒的情绪难道真的如此不堪吗?以至于我们拼尽全力去掩盖它,哪怕让自己的情绪和健康都受到危害?


《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中提到:


愤怒,是打开亲密之门的钥匙,当我们允许自己感受内心的愤怒、解读它所蕴含的讯息,我们就能从中得知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感觉幸福与被爱。


是的,愤怒确实是一种良好、健康的情绪,我们不必去压抑它,而是寻找更好的办法去释放它。


小时候,婴儿不会说话,因此,哭泣就是唯一的表达方式,这是愤怒的表达形式,很原始,有时候可能也很烦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很有用。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了,但我们渴望被爱、被接纳的心理需求还是没变。所以,愤怒仍然是传递讯息的重要途径,只不过我们都认为它不好,而把它隐藏了起来。


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找到愤怒的源头。换句话来说,是要正视愤怒。


正视愤怒是直视人际冲突根源并予以有效处理最好的办法。书中如是说。


虽然,这并不容易,在我们的大众认知里,愤怒让人看起来,你这个人浑身都很暴力,而真实情况,也确实如此。但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一点就爆”的被动攻击者,还是需要先正视愤怒。


“若是没有经历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起伏,以及继之而来的真诚自省,改变和成长就不可能。”


被动攻击很有危害


《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一书中,给出了辨认愤怒的线索:


一是生理线索:肌肉紧绷、身体某个部位僵硬、没胃口、头痛,发抖或者打战、感觉心脏好像往下一沉、感觉脸部或颈部发烫……


行为线索:来回踱步、指尖不断敲击桌面或脚步踩得很重、握拳、提高声量或改变音调……


三是情绪线索:急于摆脱你所面临的处境、觉得忧郁、烦躁或内疚、你故意从中作梗或挑拨离间……


四是思绪线索:满脑子充满敌意的自言自语、幻想采取攻击或报复的行动、情不自禁地不断想着这个问题、持续和人争辩这个问题……


当我们一步步能够辨认出愤怒的前兆时,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第二步,就是与愤怒共处。


安德烈娅·勃兰特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方法:同理心果决型沟通法意思是,首先允许自己表达个人立场,同时需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


表达自己的想法很重要,但倾听别人的想法也同样重要。大千世界,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更何况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果决的自我表达是受害情绪的终结者,怀着同理心倾听能让我们走出自我中心的世界,超越言语听到另一个人试图传达的想法和需求。”


下次,我们在愤怒前,不如先冷静一下,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听听对方的声音。


人生苦短,倒不如学习怎么与愤怒共处。


生活是一汪苦海,我们每个人泅渡其中,都逐渐活成了“表里不一”的模样。也许,我们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把愤怒的苦果隐藏于心,直到自己的身体出现警告的声音。


但《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一书告诉我们:愤怒,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学着去了解,并与之共处。


人到中年,确实有太多的不容易,姜文曾经说过:“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中年为了生计、脸面、房子、车子和票子不停周旋。


既然人生已经如此苦闷,倒不如学习怎么释放自己的情绪。


《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这本书深谙此道,告诉我们为什么愤怒其实是一种健康的情绪,还十分详细了介绍了包括同理心果决型沟通法在内的多种沟通方法。


此书的作者安德烈娅·勃兰特是美国知名婚姻家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研究“愤怒管理”领域逾二十年的专家,致力于教导大众觉察并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其实吵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管泄愤的吵架。


冲突是人生常态,它是改善关系的绝好机会,我们需要不再暴力沟通,学会精准表达不满与愤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756.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