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的心理学——关系破裂前的思考

什么是宽恕,心理学怎么定义宽恕。
宽恕可以测量吗?
宽恕是一种人格特质吗?是不是有一些人更愿意选择宽恕,而另一些人不愿意选择宽恕呢?
后台留言的问题还是挺多的,我相信大家都是喜欢学心理学的好伙伴,为你们点个赞。
世界这么大,人类历史这么丰富,所有书籍汗牛充栋,学海无涯,要学会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选择学一些知识,有时候是想要用了才去学习,有时候是刚好接触到了,才想起来要学习。
遵循拿来主义的原则,看到好了就学,看到不好的就不要学了。市面上很多打着心理学的旗号,事实上是宣传虚假心理学的知识。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来看看今天的心理学知识-宽恕
1
宽恕
宽恕发生在两个人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一个是冒犯者,另一个是宽恕者。
比如有个小姑娘踩了我一脚,我并不介意。小姑娘是冒犯者,我是宽恕者。
标准定义如下:
认为宽恕的核心概念是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冒犯行为产生之后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转变过程。
我们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去分析宽恕:
第一方面,可以认为宽恕是一种反应。是宽恕者对冒犯者在情感情绪、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当宽恕者感受到自己受到伤害-身体或者心理的伤害,在情绪情感上尽量保持平静,而在理性认识上选择不采取报复的思维意识,在行动上没有做出报复和还击的行为,反而是更多的积极反应,比如有人歪倒靠在我身上,我还问:“怎么了,你身体不舒服吗?”。
第二方面,有人认为宽恕是一种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比如内向外向,就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宽恕也属于人格特质。一个善于宽恕他人的个体,在家庭里面会宽恕孩子,在单位里面也会宽恕下属的错误,在夫妻关系里面也会宽恕伴侣的行为。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此外,还有宽恕的人在时间上也是保持稳定的。比如今天是善于宽恕的人,不可能第二天变成一个有仇必报的人。我们也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相对稳定。因此,人的宽恕行为属于人格特质。
第三方面,宽恕是一种社交手段,不仅具有人格特质,还具有社交的工具性。比如在上下级沟通方面,如果下属冒犯了上司,并且这个下属又是部门里面的得力干将,上司会根据部门的工作需要,选择宽恕下属的冒犯行为。相同的道理,如果上司冒犯了下属,下属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需要,选择宽恕上司的冒犯。当然,有一些冒犯是无法宽恕的,比如某巴在2021年曝光的上司性侵下属案件。
和在工作场所相比,家庭里面的宽恕程度更高一些。我们在上一篇文章里面介绍了夫妻满意度和宽恕的关系,质量越高的夫妻越容易选择宽恕。
当然,社交情境也是很多种的, 我们也知道关系情境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景要素,有人认为,在夫妻家庭关系里面,宽恕程度更高一些。比如夫妻之间的吵架,也许吵完了就完了,重归于好,但是在单位里面,如果你和上司吵架、或者和同事吵架,那么以后就非常难相处了。因此,我们建议,在单位里面,千万不要吵架,即使对方冒犯了你,也不要用吵架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第三方面看来,社会人有必要掌握宽恕的能力,不会宽恕的社会人不足以适应社会。毕竟,在社交情境,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冒犯,也可能冒犯别人。
那么到底宽恕和我们接触到的其他词有什么区别呢?
宽恕是不是原谅?
其实,原谅是当被冒犯后,选择放弃追究责任,比如最近的江歌案件,江妈妈不原谅刘鑫,不放弃追究刘鑫的责任,因为有些过错是不可以被原谅的。
宽恕不是容忍。我们反复强调,负面情绪即使被压抑,也是会被体验到的,压抑负面情绪会导致各种身心健康问题。容忍是一种内心的隐忍,属于情绪管理策略当中的一种不怎么高明的情绪管理策略。
宽恕,不仅对于对方的冒犯不追求,还采取更多友好的行为。比如妻子因为身体不舒服脾气有点暴躁,丈夫宽恕妻子的暴躁行为,然后过去询问:“你身体不舒服吗?”
宽恕也不是遗忘、不是忽略和回避,也不是情感挽回。总之,宽恕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亲密关系的常用策略不一样,宽恕的最重要特点是为维护关系做出了的助人、友好、和谐行为(亲社会行为)。
2
为什么有人的宽恕程度
更高一些?
上面讲过,宽恕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质,既然是人格特质,那么人格是可以测量的,比如国际上最常用的大五人格测量量表。那么这个宽恕特质和人格是不是有关系呢?
做科学研究,就是要大胆提出假设,小心进行验证。
宽恕和大五人格的关系:
研究显示,有神经质倾向的人,更难宽恕他人。神经质的人比较敏感,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焦虑、不信任,也表现出更多的不宽恕。神经质是宽恕性的一个显著的抑制因素,越神经质越不宽容。
那么什么类型的人更容易宽恕他人呢?对人友善友好,高情商的人更容易宽恕他人。因为高情商的人在人际关系当中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共情和包容的特性。
根据上面的结论,宽恕的特点和情绪稳定性是不是有关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研究发现,越容易宽恕他人的个体,会有更稳定的情绪,相反,不容易宽恕他人的个体,情绪稳定性不好,并且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比如焦虑、抑郁和敌意。
很多关于宽恕和人格的关系,是国外的心理学研究者的结果。在中国文化,宽恕和人格有什么关系呢?
宽恕和“大七人格”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家王登峰研究制定了测量中国人人格的问卷,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简称为“大七人格”问卷。
心理学家研究者发现宽恕和“大七人格”有关。结果非常有趣,越宽恕的人,人格特质得分越高,并且是所有七项维度的得分都高。
也就是说,高宽恕的人,在外向、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上,得分都比低宽容的人要高分。大七问卷的高分意味着更佳、更好。
这个结果让我们知道宽恕的特质和人格相关。
那么宽恕是不是可以预测人格特质呢?
研究者继续做实验研究发现,有 4个方面可以预测宽恕特质: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和外向。换句话说,要想增加自己的宽恕能力,可以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去努力。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这四方面可以预测宽恕的得分呢?
首先,看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人际关系本来就包括了宽容和热情两个因素。对人宽容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友好、热情、温和等,这些特质和宽恕的特质几乎是一样的。
第二,善良。中国文化中,善良不仅是特质,而且是道德、品德。我们自小就被教育要善良和做一个好人。善良的人,经常是乐善好施、乐于帮助他人的,包括了助人、诚信、重感情等。我们前面讲过宽恕包括利他行为,善良也有利他行为,刚好两者是相似的。
第三,在大五人格里面,已经证实了神经质和低宽恕有关。在“大七人格”里面,情绪性反应个人的耐性和爽快的程度,得分越高越有耐性和爽快特性,也越稳定情绪,情绪稳定的人对于他人的冒犯,往往选择宽恕,而不是报复。
最后,外向。外向的人更愿意交友、沟通,能够从他人视角看问题,那么自然也更容易宽恕他人。因为在交友的时候,不论有意或者无意,自己都有可能被冒犯到,选择宽恕,也许是保持外向交友沟通的必要。
因此,我们认为,宽恕不仅是反应方式,社交的方式,还是人格特质。宽恕和人格有关,采用中国心理学家王登峰的“大七人格”问卷,发现宽恕和“大七人格”的所有维度都有关,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外向性可以预测宽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576.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