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就不该生你”:中国式不好好说话,能杀人

今天的午饭是一向不下厨的小美做的,为了让母亲休息,她做完饭等孩子吃完,顺手把碗都洗好了,又清理了灶台和地面。

过一会儿,小美的母亲走进厨房,看到了一个锅盖放在旁边没有洗,直接来了一句“这是人收拾的吗?——” 小美立刻原地爆炸,不甘示弱地说,“你就只会挑刺吗?“ 这几乎是她们母女生活的日常—— 孩子调皮捣蛋,不爱学习,母亲说,“猪狗不如,打死了算了!” 小美试穿新买的裙子,母亲一旁说,“年纪一大把了,装什么嫩?” 句句致命,刀刀杀人不见血,这就是小美对母亲说话的形容。你说母亲对小美不好,也不是,她掏心掏肺地支持女儿,几乎没有自己,但就是不能够好好说话。 其实,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小美”,太多言语伤害过的人。

“你说的话,成了我心里的伤” 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好好说话”,成了中国家庭的日常顽疾。通过对600多份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好好说话的高发区,集中在亲密关系、家庭单元内,越是亲近的人,越不爱好好说话。 比较常见的: 习惯性反问:“自己不看吗?”“这样行不行心里没点数吗?” 习惯性比较:“你看看人家,像你吗?”“我小时候要是像你这样,早被打死了。” 习惯性指责打击性:“你为什么总是……”、“废话!” 习惯性辱骂:“我看你除了吃什么都不会”、“害人精” 习惯性讽刺:“你这个样子,还是算了吧”、“你能做成什么事?” ……


很多人对于身体上的暴力有所察觉,但却对语言暴力的危害意识不足。

通常来说,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即便是没有抵达语言暴力的程度,那不好好说话的态度,也能呛死人。 家原本是我们汲取能量,仗剑走天涯的休息站,却往往因为在言语中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变成了扎心、想逃离的空间。

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说话? 明明家人之间是相互关心的,甚至是关心都快爆棚了,可话到了嘴边,却演变成一句责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有样学样之——习得  巧儿成长于一个父母说话都很注意的家庭,一家人很和睦。结婚以后,巧儿经常被丈夫的话呛个半死。 给丈夫倾诉工作上上司的欺压,丈夫说,“这有什么好说的!你自己弱——“让丈夫拿个东西,丈夫不情愿地说,“就知道使唤我。”


          一开始巧儿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丈夫对自己挺好,人也勤快,怎么说起话来简直能把人气出毛病?后来婆婆来帮她们带孩子,她渐渐发现了,婆婆说话,一样非常难听: ”妈妈,宝宝的洗澡巾在哪里?““没看见!““我看您先前拿过呀”“你不会自己找吗?难道我偷了不成?“ 她发现无论是丈夫还是婆婆,说话都非常喜欢反问别人,一下子把人说话的欲望堵回去了。 父母说话的方式、语气,经过日常的浸润,一点一滴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长大之后,在工作等公共社交场合,人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礼仪和界限,对他人展现出有礼貌、讲文明的一面。可一旦退到家庭单元的时候,就常常忘记了界限和分寸,原有的说话模式就会无意识地涌出来。


           2、不会合理表达情绪之——发泄  还有一种不好好说话,其实是有意识的,常见于话里有话,通过不好好说话来表达潜在的情绪。 我们常常听到人说,“我这人没什么,就是心直口快。” 言下之意,我没有恶意,只是不会说话。 真的吗?心直口快真的那么值得原谅吗? 只顾自己爽,不顾他人感受的语言,意味着说话者缺乏同理心,在有效沟通上的无能。 好好说话对一个人有什么要求?一个是下意识地组织语言,注意分寸,一个是具有很好的同理心,会考虑对方的感受。


但不好好说话的人,根本不考虑那么多,只图口快,甚至,有时候杀伤力越重,说话的人往往感觉到越爽。 这背后藏着的逻辑是,你在某些事情上让我不爽,我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就通过正话反说,讽刺挖苦,甚至是打击侮辱来刺激你,引起你注意。 情绪的合理化表达是被鼓励的,但是很多人缺乏这种能力,让亲近的人之间的对话,往往演变成了一场毫无底线的负面语言大战。


天长日久,经常受到语言打击的人,会慢慢地关闭掉了沟通的大门。  3、内在力量弱小之——转移  “您知道吗?我丈夫每次批评我奶瓶没洗干净,饭做得不好吃的时候,我是心惊胆战的,想起我小时候做错事被妈妈骂的样子。“ 来访者蓉蓉刚来咨询的时候,是那种自信心极度缺乏的人,她从小就因为自己是女孩而不断被母亲贬损,结婚后又不断被挑剔的丈夫批评。 她一度以为自己真的是他们口中一无是处的人,通过咨询和学习才知道,原来,攻击她的人,只不过自己对自己缺乏认可。 母亲在家族中没有地位,并不认可自己的女性身份,处处把生活的不如意转嫁到女儿身上。而自卑的丈夫,因为在工作中失意,转而欺负看起来气场更弱的她。 面对这种人,内在力量强点的,会使尽全身力气吼回去,内在力量弱点的,就会被压抑的胆小怕事,认为自己哪里都不好。 


越是亲密的人,越需要好好说话 有些人认为,能好好说话的人,不过是情商高,然而,情商高的背后,展现的是一个人极强的共情能力、内在的稳定与平和以及良好的修养。  1、培养共情能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对共情作出定义: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共情还意味着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也就是说,说话的人不仅理解了对方,而且让对方感觉ta理解了对方。通常来说,这些原则是必不可少的: · 耐心倾听· 不评判/不评价· 尽量少说你不要/不应该...,你要/应该... 但是,培养共情能力最关键的并不是我们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能经验,也不是我们理解/推测/分析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在于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人。


娱乐圈里,袁弘和张歆艺是让人羡慕的夫妻。上综艺节目的时候,张歆艺还是哺乳期的妈妈,观众们批评她身材走样,妻子心情受到影响,丈夫袁弘力挺妻子:


“别搭理,你是为母亲这个角色在付出,你是最好的妈妈。”

         可想而知,当妻子听到这种话的时候,内心有多么安慰。正因为感受到妻子生孩子、涨奶、哺乳所遭的罪,他真正地理解和心疼妻子,才会在节目中一次又一次让妻子感觉暖心。


 对比一些丈夫对患有产后抑郁的妻子所说的”生个小孩怎么就这么脆弱了,别人不都生了孩子吗?“,高下之分立见。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怕苦,是怕苦过之后,还要被人挑剔指责,得不到半点理解。 


 2、学习和训练 

如果你来自于一个说话不好听的家庭,也别着急,我们借助伴侣或者孩子去学习和训练,也可能做「不好好说话」的终结者的。

 

在心理咨询当中,我们常用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记录自己的情绪觉察日记,一般包括事件、当时的感受、当时的行为或者语言、此时的感受或理解、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或行为。


记录的目的,不是为了批评自己,而是有意识地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一个过程,找到自己在情绪当中的反应模式,从而通过反复的复盘去训练自己觉察的一个习惯,从而达到改变自己顽固模式的目的。

         

不少的来访者都会用“脾气不好”形容自己,但是当她们学会了自我觉察,并懂得把事件和情绪分开,看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并予以正确表达的时候,她们会发现,真的可以在不破坏关系的情形下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并得到伴侣积极的回应。

 

 3、肯定自我,力求内在的平衡和稳定 

 

我们不能忽视的另外一点在于,好好说话的人,往往内在已经找到了比较稳固的平衡,懂得理解支持自己,对己对人都比较宽容。

 

当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在这方面有不足的时候,需要我们更多向内挖掘,学会为自己的人生更好地负责。

 

爱上自己,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却和幸福密切相关的根本道路。

 

我们需要明白,只有越来越喜欢自己,爱充溢了,才有多余的力气来照顾其他人情绪,好好说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25.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