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岁男孩跳桥看语言暴力的恶果

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的学生突然冲出了小轿车,从桥上跳了下去。

男孩在跳桥那一刻,没有半分犹豫,整个过程,不到5秒。

据报道,男孩跳桥当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

母亲开车带他回家时,一路上,不停地责骂孩子。

途径卢浦大桥时,车子突然停在车流滚滚的桥中间,母亲从车中走下来,打开后排车门,继续责骂。


从上述案例谈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而低龄语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

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卫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语言暴力就属于这一类。

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家长对学生采用诸如“你怎么这么笨”、“真后悔生了你”、“你就这样,长大了没出息”、“再哭我就打死你”、“你太笨了,某孩子比你强很多”、“你笨的要死”、“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东西”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攻击。


据美国布尔什海大学的研究员史特劳斯和帕斯查尔共同主持的一项研究指出:从小挨打、挨骂的小孩在智商测验中平均得分为98分,不常或不曾挨打、挨骂的小孩平均得分为102分。

可见,家长态度上的温和可亲、语言上的循循善诱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而态度冷酷专横、言语粗暴恶俗会阻碍儿童的智力发育。

“笨蛋”的谩骂,无异于用“软刀子”把儿童“削”成真正的笨蛋。

语言暴力虽然从表面上不具备暴力的特征,但是它对学生人格心理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不可估量的。它的危害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形成“退缩型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回避现实,不敢与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内向、封闭、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

2、形成“攻击型人格”。即孩子在受到“语言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内心充满仇恨、逆反,为了发泄不满,而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直接影响和危害社会,害人又害己。在人际交往中使用语言暴力,表明行为人的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而自觉使用语言暴力的行为,则是心理严重失衡的表现。

有一些人,使用语言暴力是因为自己对受害人存在着很强的优势地位。学生和老师之间便是如此。

由于地位上的差异,孩子们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一般无从发泄,只能将这些情绪积压下来或采取极端的自我毁灭的方式加以反抗。

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全社会的悲哀。消极抵制带来的惨痛教训,促使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如何用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化解危机。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生活中,大人们以为骂孩子是为了他们好,是对他们负责的表现。他们以为孩子还小,挨了骂之后不会记在心上。

还有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用语言“激将法”可以使孩子幡然悔悟,积极向上,于是“坏孩子”、“笨死了”、“你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等恶语便不加思考地抛向孩子。

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天性纯真善良,他们幼小的心灵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些极端的话语会重重刺伤孩子稚嫩的心灵,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和自信心,甚至给孩子一生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有些孩子甚至因此结束自己年幼的生命。


据专家调查和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我认识水平很低,他们主要是根据别人,尤其是心目中崇拜的老师或父母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如此一来,上述这些具有“权威性”的评价,使他们深信不疑,并且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不知不觉中按“坏孩子”的标准行事,长此以往,就可能变成真正的“坏孩子”了。

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最需要鼓励和帮助,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老师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口下留情”!

尤其是在孩子有不如意的表现时,更要善于寻找其闪光点,激励他继续向前。

在这个问题上,爱迪生的母亲是值得我们效仿的榜样。爱迪生在小学期间被当做“捣蛋大王”开除了,甚至被校长称为“干什么工作都一样没出息的人”。但他的母亲坚信爱迪生是个人才,她亲自给他上课,支持他搞试验,终于培养出了享誉世界的大发明家。

因此,作为老师或是父母,应该学会给孩子以公正的、催人奋进的评价,千万不要使用“语言暴力”,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改正缺点,才能为孩子敲开成功的大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22.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