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晒合影被博主盗图造黄谣:谣言的杀伤力有多大?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在中国式的教育观念里,很多家长在孩子被欺负后第一时间会去指责孩子: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事情别人才会针对你?他们不去欺负别人,怎么就单独欺负你,你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

但是有的时候,恶意没有理由,他们就是会随意的攻击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女生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和舍友的毕业旅行照片,6个女生并排站着,穿衣得体,其乐融融。

谁能想到这样正常的照片被某博主盗图并配文字“彩礼都是十万,你选哪个做老婆?”,被广泛传播,遭到网友热议。经网友提醒,女生才知道自己照片被盗。

该播主有30万粉丝,视频评论区的言论不堪入目,女生与博主沟通也是遭到对方拉黑。后来听到女生说要报警才不情愿的删除,说取材于网络。现在该照片和编造的内容已经全网传播,女生也已联系律师,后续会走法律程序追究到底。

只要一句子虚乌有的黄谣,被造谣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和这个谣言撇清关系了。最近热播的电影《拯救嫌疑人》,其中的受害者梁昕苑是一个独居的大学生,被杀死在了出租屋里了。

明明她是一个百分百的受害者,却在网络上被舆论和谣言杀死第二次。
“她每天晚上都穿的花枝招展的,据说是做援交工作...”
“看她面相就是很不安分的那种女人...”

网络上的人总是随意地行使所谓的“发言自由”权利,他们抛出一句没有依据的话,不知道这会对当事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当事情发生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后,“删除评论或者一句我就是随便发发”糊弄过去,他们不会想自己就是压垮骆驼的稻草。

1
黄谣是个刽子手,轻易夺走她人生命

每次看到一些类似的事情发生,总会想起那个染了粉丝头发,开心和病床上的爷爷分享喜悦的女孩。

去年的7月份,女孩寒窗苦读,终于拿到了自己心仪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和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拍了一张温馨的照片。而就是这张照片,让她的生命结束在了美丽的27岁。

“老少恋”、“陪酒女”、“师范生染发教坏小孩”、“拿爷爷博流量,炒作”在路人眼里,会觉得不要去看网上的评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那是因为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无法感同身受那些言论对一个人的伤害有多大。

谣言导致抑郁症复发、暂停学业入院治疗、出院后爷爷离世,她也选择了结束生命。据她的好友说:她多次提过想要自杀,想跳楼或者上吊,但是害怕疼又不敢。

她一边维护权益,一边努力生活,看着她发布的一些社交动态,真的能感受到她曾是一个充满活力、元气满满的普通女孩啊。她做错了什么呢?

因为谣言,一位本来有着光明未来的女孩,死在了拿着键盘的陌生人手里。在我们的社交媒体和新闻报道中,总能看到一些关于女性的无端指责和恶意攻击。这些攻击往往源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甚至只是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一种名为“造黄谣”的行为,它的普遍性和简单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

造黄谣,顾名思义,是指制造关于他人的不实之词,特别是涉及性别、性取向、私生活等方面的谣言。这些谣言往往以毁损他人形象、名誉、信誉为目标,以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等手段进行传播。在互联网的匿名环境下,造黄谣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迅速,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困扰。
在电影《她的私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造黄谣的普遍性和简单性。

女主角是一名年轻貌美的女演员,因为一张照片而被网友恶意解读,认为她与一位富商有染。这张照片被广泛传播,女主角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事实是这张照片是合成的,女主角清白无辜。

人们对于女性的形象有着过度的期待和刻板印象。女性被期待保持传统的家庭角色,而对于职场的成功和个人的独立则受到较少关注甚至排斥。

当一个女性突破这些界限时,她们往往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和攻击。这种攻击往往以造黄谣的方式进行,给女性形象带来极大的损害。就像“粉发”成了攻击目标,因为不符合传统观念里的“乖乖女”。

2
造黄谣背后的心理分析

造黄谣的传播往往源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在匿名的环境下,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更容易释放内心的恶意,无中生有地制造和传播谣言。造黄谣是一种特别恶劣的行为,它不仅涉及到道德问题,还涉及到法律问题。那么,造黄谣背后的心理是什么呢?早期教育对于我们的性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我国性教育起步较晚,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引导,导致对性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误区。一些人可能因为缺乏性教育而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感到模糊或者不确定,这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对于他人的性别认同产生偏见或者歧视。

一些人可能因为受到了不当的性教育而产生了错误的性观念,例如认为性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工具,或者认为性是一种可以用来控制和支配他人的手段。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性教育采取回避或隐晦的态度,甚至在孩子询问关于性的问题时进行打压和回避。

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从而通过编造黄谣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造黄谣的人往往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一些造黄谣的人可能存在自卑感和不安全感,需要通过中伤他人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他们会选择编造黄谣来转移自己的负面情绪,将注意力从自身问题转移到他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他们认为,通过炒作一些低俗的话题,比如色情、绯闻等,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重视。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对性的贬低和歧视,认为性是不洁、不道德的。这种文化氛围容易导致人们对性的误解和偏见,从而为编造黄谣提供了土壤。

另外,造黄谣也可能成为一种舆论的工具。一些人可能会利用编造黄谣来攻击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报复自己的仇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
写在最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社交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革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以网络为媒介,恶意诽谤造谣,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和伤害。

博主未经许可就使用了6人的照片,并杜撰了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种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她们的肖像权和名誉权,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侵权行为。它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权益,而且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造黄谣者往往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距离感,恶意编造谎言,企图吸引眼球、获取关注。

这种行为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德,更是一种违法行为。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必须采取坚决的态度予以打击。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同时,对于发现的网络造谣行为,我们应该积极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网络环境的公正和健康。

必须对这种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侵犯他人肖像权和名誉权的违法行为。对于造黄谣者,应该依法追究其责任,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只有让造谣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有效遏制这种不法行为的发生。

相关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监管责任。对于发现的恶意诽谤行为,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删除和封号处理。

同时,加强对用户举报的保护和响应机制,确保受害者得到公正的对待和权益的维护。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公正、负责的网络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1574.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