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考研落榜猥亵11岁女生:拒绝为犯罪行为找借口

犯罪者有原因,受害者有问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事情都有借口:把一个人犯罪的理由归于外因。

#男子考研落榜猥亵11岁女生寻刺激#看到这个话题我愣住了,为什么需要强调考研落榜呢?是想让我们理解犯罪者的苦衷吗?是想让我们和罪犯共情吗?

当晚八点多,被告人搭乘公交车回家。被害人上车后坐到了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而后被告人挪到其旁边坐下。故意胳膊挨着受害人胳膊,手顺势放在了她的腿上。后将手伸进她的裙子里,全过程持续了十分钟。

被告人自诉:我连续三年考研没结果,一直也没有女朋友;最近因为再一次备考,复习压力很大;在公交车上看到那个女生穿着短裙且内向,为了追求刺激才做了这件事...

“考研没结果”“备考压力大”“短裙且内向”他的陈诉就好像他的犯罪都是无奈之举,都是迫于外界。

受害者自诉:回到家后还是很害怕,晚上会睡不着、会惊醒。害怕那个男的会突然从窗户爬进来。

家里人反馈:现在出去看到陌生男子走过来,都会本能的往家人身后躲。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5个月。受害者需要一辈子来治愈这十分钟的阴影。给罪犯打码、给罪犯找理由、低级的惩罚,就是在助长犯罪。

她才十一岁,听到这些说辞她会认为是因为自己穿了裙子,才导致事情的发生。自己品行不端,却想用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掩盖罪行。生活在这个社会下的我们,谁没有自己的压力呢?

多少打工人早出晚归却还是负载满满?又有多少人一分之差无缘心仪的大学?但他们不会用追求刺激的理由,去猥亵一个11岁的儿童。不为犯罪者找理由,我们不需要也不会与他们共情。

1
不要为犯罪行为找理由

女孩因为一些伤心事半夜徘徊在街头巷尾。路过的聋哑老人拼命地给她塞20块钱,希望她能买来快乐。

评论区有位网友是这么说的:不管这个女孩发生什么,这20块钱能买来她在未来的日子里原谅这个世界一万次。反之,如果他遇到了这个“考研落榜”的男生,她可能当下就能选择了结生命。

犯罪是社会所深恶痛绝的行为,无论何种形式的犯罪都会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然而,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在被抓获后,试图为他们的犯罪行为找各种借口和理由。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背离,也是对个人责任和道德的逃避。犯罪行为不应该被轻视或合理化。

#大学生酒后欲强迫女同学被宾馆老板制止#
#女子情绪不佳引燃物品发生火灾致死#
#男子高空抛物物业称他有抑郁症#
“酒后”“情绪不佳”“抑郁症”

在这些话题底下,都有网友直呼:“别给犯罪找借口”!试图为这些行为找理由只会削弱社会法治的基础。当人们习惯于为犯罪行为找各种理由时,他们会逐渐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这种逃避责任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人们不再考虑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而只关注于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这种自私的态度不仅有害于社会和人际关系,还会导致更多的犯罪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看到罪犯能够成功地用各种借口来解释和合理化他们的行为时,他们可能会觉得犯罪并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这种观念的传播会逐渐侵蚀社会的价值观,使人们对犯罪变得更加宽容。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家庭问题等,确实可以推动一些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为犯罪行为提供免责的借口。相反,社会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根本问题,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无论个人的环境如何,都应该有能力作出正确的选择,并遵守法律。

犯罪行为不应该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而是应该受到道德和法律的谴责。每个人都有责任确保自己的行为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
受害者有罪论的严重后果

受害者有罪论,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心理中的思维倾向,常常在面对不公平情况下浮出水面。

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受害者在某种程度上应对自己的困境负有责任,而不是单纯的受害者。在面对不公平和不幸时,我们往往会选择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

因为这样的信仰能够给我们一种安全感,让我们相信自己不会遭受不幸。勒纳的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任务,一旦出错就会受到电击。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旁观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受害者的同情。

相反,他们将受害者的错误归咎于受害者自己,认为他们太笨了。

施害者越来越猖狂:

受害者有罪论的存在导致了一种危险的社会趋势,即施害者不受应有的惩罚。

当社会普遍认为受害者在一定程度上有责任承担自己的不幸时,施害者会感到更加放肆,因为他们知道不会受到严厉的制裁。这种情况会导致暴力行为逐渐升级,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受害者越来越多:

受害者有罪论不仅仅对受害者本人造成伤害,还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会鼓励人们将责任推卸到受害者身上,而不是对不公平和不幸采取积极的改变。

这导致了更多的人将会成为受害者,因为社会没有采取措施来解决不平等和不公平的问题。

受害者有罪论只会加剧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早晚会影响到每个人。社会需要鼓励同理心和支持,让人们更愿意站在受害者一边,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指责。

3
写在最后

无论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如何,社会应该对性侵行为持绝对的零容忍态度。犯罪行为不应该因为个人情感、压力或冲动而受到减轻罪责的干扰。

任何的理由都不是去伤害一个无辜路人的原因。犯错了就要学会立正挨打,而不是用一些看似无可奈何的原因企图为犯罪行为“洗白”。

借口文化不仅有害于社会的法治和道德体系,还会导致更多的犯罪行为。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他只会想着:反正也不会受到多大的处罚,那就再来一次吧。

我们应该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努力解决社会问题,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只有通过坚守法律和道德原则,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安全和有序的社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1496.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