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高铁禁止哭闹?得了“厌童症”的大人们,为何厌孩到如此程度?

一位女网友在广东发表了对高铁上孩子吵闹声的不满,然而她“厌童症”的言论却在评论区引起了争议和批评。

一些网友批评女子的言论过于刻薄,认为孩子们只是正常发出声音,没有追逐打闹或踢她座位,不应该成为她的困扰。

还有人指出,不应该将成人的出行礼仪要求施加在幼童身上,而对成人的不文明行为则被容忍。有网友甚至将女子的行为举报,认为她侵犯了儿童的肖像权,批评她缺乏素质。

近年来,公共场所中涉及孩子行为的问题频繁引发争议。在高铁、地铁、餐厅等封闭空间中,儿童的大声嬉笑、哭闹等行为常常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指责,进而导致路人和孩子家长之间的争吵。这种情况经常在网络上成为热议话题。

一些支持路人的声音认为,公共场所应遵守公共礼仪,带孩子出行的家长有责任控制孩子的行为。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在长途旅行中遭遇儿童嘈杂的经历,称这种声音会让人情绪崩溃。

然而,也有网友认为,孩子哭闹和嬉笑是他们的天性,要求低龄儿童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对带娃家长过于严苛,指责道:“谁在小时候不是‘熊孩子’?”

对于对儿童吵闹过于严厉的指责,有人认为可能源自一种称为“厌童症”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未婚年轻人中较为常见,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甚至发展为无法容忍与儿童相关的一切事物,并对生育观念产生影响。

在韩国,这种针对儿童的歧视现象尤为严重。各地店铺都会在门口贴上禁入标识,劝退一些不受欢迎的顾客,通常是什么禁止带宠物禁止抽烟、禁止自带食物之类的。

但韩国有一大特色,很多店都会挂出非常直白的标志一一“No-kids-zone”(禁止儿童)。直接把儿童跟猫狗摆在一个水平线上,将带孩子的人拒之门外。据报道,韩国已有542家禁止儿童进入的商店,还不包括本身就不允许儿童进入的酒吧等场所。

1
“厌童症”不是空穴来风

韩国越来越多商铺设立禁儿童区不是空穴来风,韩国很多商铺真的在这样做。

更夸张的是,有些商铺甚至禁止10岁以下的儿童入内,但允许消费者携带系好狗绳的宠物狗进店。在韩国仁川永宗岛的一家咖啡店就是这样。当该店的规定引发争议时,咖啡店以店内有许多易碎物品和盘碟等造成安全隐患为由,以及为了照顾到其他顾客的消费体验进行了辩解。

尽管有部分顾客反驳称宠物狗也会造成危险并降低消费体验,但咖啡店对此置之不理。这种"禁儿童区"的出现源自于2012年发生在韩国的一起事件。

当时,一位妈妈带着孩子逛书店,在书店的餐厅里用餐时,让孩子自己去拿水。突然,妈妈听到一声惨叫,赶过去后发现孩子被人故意倒热汤烫伤。肇事者并没有道歉,还以自己也被烫伤为由匆忙离开了现场。

这位妈妈发帖引起了韩国网友的同情和愤怒,最终引起了韩国警方的关注。但警方调查发现,根据监控记录,孩子在餐厅里到处晃动并多次与他人相撞,导致一名女子手中的热汤洒在了孩子脸上。

这一真相让人们感到愕然和愤怒,觉得被误导和利用。这件事在韩国引起了广泛讨论,许多人开始批评这位妈妈,认为她不仅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还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吵闹肯定是免不了的,特别是坐高铁,时间又比较长的情况下,很难让孩子全程保持安静。大家不是“讨厌儿童”,而是“讨厌吵闹的儿童”。

不得不说,儿童有些不文明的行为,是令人讨厌的: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意破坏公共设施;开好闭口说脏话;乱动别人的私人物品等等。

因此,现在经常爆出的高铁上孩子大声喧哗;男童上女厕所等等新闻,许多有类似经历的人会支持诸如此类的新闻。

但是将某个群体贴上歧视性标签并试图剥夺他们的自由是不道德和不公正的行为。养育子女是一件私人的事,“厌童”基本上是必然的结果。

背后的原因不仅在于这些孩子的行为扰乱了公共秩序,侵扰了他人权益,更在于这些“熊孩子”后面往往站着放任孩子不当作为的家长。

2
什么才是“厌童症”?

确实存在“儿童厌恶症”,但将一些人对儿童噪音的厌恶归为“儿童厌恶”就有点过分了。两岁的孩子哭闹和八岁的孩子调皮,真的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评价吗?

许多人分享过类似的经验:在还未婚育之时,对于公共场所中的“熊孩子”避之不及;然而一旦拥有了自己的宝宝,再看到那些对哭闹的孩子束手无策的父母,多了几分同情和理解。

忽视儿童的天性需求是导致许多公共区域发生“厌童症”的重要原因。正如韩国国家儿童权利中心的主任所言:“与孩子或老人在一起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并且在他们的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也将成为老年人。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也可能受到歧视,那么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自然会表现得很谨慎。”在当今社会,我们对他人的嫌弃和歧视的声音,可能终将击中我们自己。

大多数青年旅行社将客人的年龄限制在“18至35岁”或“18至40岁”,而其他旅行社则将年龄放宽到55岁。有记者查询了北京东城、西城、海淀、朝阳、昌平、大兴的19家青年旅社,其中只有2家没有年龄限制。

对儿童感到烦躁或不愿意与他们接触的情绪可能是一种个人偏好或心理特征,而不一定是一种病态。

心理学上确实有厌童症 (Pedophobia) 这种病,但症状可比大家想象得严重多了。

【厌童症】(Pedophobia)
它指的是对儿童或与儿童相关的事物感到过度恐惧、厌恶或不适的心理状态。这种症状可能比一般的不喜欢儿童更为严重,并且对日常生活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人们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对儿童感到厌恶,例如个人经历、心理创伤、恐惧症等。厌童症可能导致避开与儿童接触的情况,对公共场所中的儿童行为产生强烈的负面反应。

在病情恶化时,患者甚至会产生杀害儿童的念头。从症状和病因来看,大多数人并不能被归类为患有厌童症。但是如果家长纵容孩子,放任不管,那就是家长的问题,他人加以指责也没有问题。

儿童和老人在公共场所被厌恶的原因确实存在相似之处:无节制地聒噪和对他人产生影响。

然而,与成年人相比,我们很少见到对所有成年顾客施加禁止进入的限制,即使有个别成年顾客的行为也可能非常嘈杂。

同样地,我们也不会将在火车上放短视频或在火锅店内吸烟的行为归为“特殊人群”。

我们都明白,这些只是个别缺乏素质的个人行为。

3
写在最后

实际上,对儿童的容忍度和喜好因个人差异而异,这是正常的反应。当孩子大吵大闹,别人来制止时,孩子可能会感到委屈和沮丧,就像我们初次体验社会规则时的感受一样。

作为父母,如何处理这种失败感会影响孩子对待失败的态度。如果我们大声争吵并与他人发生冲突,孩子也会学习到,当他们感到沮丧时,一定是别人的错,这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行为。

相反,如果我们表达理解,并提醒孩子这是为了共同利益,帮助他们找到处理这种情绪的方法,比如思考和总结,甚至只是给予温柔的拥抱和接纳,那么孩子将学会理解和包容,在与他人合作时懂得让步和妥协时的沮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诚实面对自己,许多时候我们是在为自己辩护,而不仅仅是因为孩子的愤怒。

善意理解,与人为善,也是与已方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1395.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