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和死亡恐惧的关系

时间的有限性,就如一种悬临状态,随时可能砸下来,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砸下来。
于是人们发展出来哲学:活在当下。
是否一句“活在当下”可以抵扣死亡的恐惧呢?
心理学家非常关注这种对抗死亡恐惧的心理机制。
1
抵抗死亡恐惧的心理
我们在心理学的恐惧管理理论里面已经知道,人对抗死亡恐惧的办法有三种:亲密关系、自尊和世界观。
那么亲密关系对抗死亡恐惧的机制是怎么发生的呢?
最新的研究表明,亲密关系对抗死亡恐惧的机制中,还有社会支持。
首先,我们来看看亲密关系。现在人们用依恋类型来测量亲密关系。
依恋类型分为四种:
安全型
回避型
焦虑型
害怕型
这种分类方法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同时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也许有人问,哪种类型抵扣死亡恐惧最有效呢?
心理学研究显示,安全型依恋对于死亡恐惧的调节最有效。
2
为什么安全型依恋
对于死亡恐惧的调节最有效呢?
焦虑型在亲密关系中经常感受到焦虑,而死亡恐惧的情绪也是焦虑,人类作为高智能生物,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死亡的恐惧一直影响着人的思维,产生焦虑情绪,为了抵抗这种死亡的恐惧,人类社会发展出来亲密关系、自尊和世界观对抗死亡恐惧焦虑情绪。
如果个人本身就有很多焦虑情绪,说明亲密关系并不好,那么对抗死亡恐惧的焦虑就少了三分之一。想一想,如果没有家庭没有爱,这个世界是不是少了很多温暖呢?
当然,也许有人说:我有事业我有钱有地位,不需要爱情亲情。
有事业有钱有地位,属于自尊和世界观,是抵抗死亡恐惧的两个支柱。在没有亲密关系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尊和世界观来抵抗死亡恐惧了,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事业有成、权高位重的人缺乏亲密关系。
因此,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需要增加社会支持,比如要有好闺蜜、好朋友、好基友抵抗死亡的恐惧。
3
青少年的心理保护
那么,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不是也存在相似的需求呢?
确实需要,我们知道,青少年的安全感和父母的养育有关系,在婴幼儿时期没有被照顾好的婴儿,长大后很可能发展成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前面讲过,亲密关系是抵御死亡恐惧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柱。所以,对于那些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照顾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在长大后有更多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为了帮助这些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家庭需要重新反思对青少年的关怀和爱护是否足够,是否需要有更多的支持,从青少年的角度,而不是从家长自身的角度去提供帮助。
我们在大量的案例中,看到家长给孩子的支持,并不是孩子想要的东西,比如孩子已经长大了,家长还对孩子各种过度保护、过度限制,尤其在手机、电脑的使用方面,经常成为家长和孩子的斗争导火线。
在一个咨询案例中,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使用手机,和孩子抢夺手机,导致严重的打斗事件,造成双方情感上非常大的伤害。
借着这篇文章。再次呼吁,对于孩子,特别是小时候没有照顾好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多听一听孩子想什么。尽量提供更多孩子需要的支持。
4
夫妻支持的重要性
对于夫妻情侣来说,也需要按照上述的思路,比如一个焦虑型的妻子,丈夫要做好更多的支持,而不是因为妻子的焦虑情绪就躲得远远的,或者讲道理“你怎么又发脾气了”、“怎么总挑刺呢?”
其实,对于焦虑型的妻子来说,焦虑情绪是很难自我消化的,很多时候,需要丈夫帮忙消化,而丈夫提供支持,按照妻子的要求来做,就有可能缓解妻子的焦虑。
很多人认为,妻子的焦虑是不好的情绪,需要妻子控制情绪,或者让妻子学会自己成长,变得成熟稳重一些。我们认为,丈夫的要求是过分的,没有这样要求妻子成长的,即使成长,也不是压抑情绪。丈夫多一些支持,就有可能让妻子缓解焦虑,情绪更稳定。当然我这样写的时候,很多男性同胞会站出来说:“我也焦虑,为什么要我支持妻子呢?”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对男性做了一些基本的约定的,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对男性的约定是要作为家里的主干支持。如果丈夫不做妻子的支持,那么谁还会支持妻子呢?难道是孩子吗?孩子本身无暇顾及自己,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关怀照顾培养的个体,孩子怎么可能给妈妈提供支持呢,如果要孩子提供支持,那么孩子必然承受了不可承受的责任,这样的孩子成长环境该有多么的艰难啊?
总之来说,家庭里面互相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几乎所有良好关系的家庭都是互相支持的,而不良关系的家庭,各忙各的,很少交流和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远教育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yjyw.cn/zixun/ 586.html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